制造业是我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近日,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和生产体系升级,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作目标
到2018年底,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60%,工业重点行业建设一批工业云服务平台,工业云企业用户数较2015年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10%。全区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企业等示范标杆,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制造新模式,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明显提升,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宽带网络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宽带普及率提高到75%,新一代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5Tbps。
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建成一批全产业链高效协同和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产业链互联共享、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创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加快“互联网+”创新体系建设。以银川IBI育成中心、现有各类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支持建设10 个以上“互联网+”、创新工场等孵化和创新平台。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云设计、云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是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二是推动生产、管理全过程智能管控。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推广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
三是推动生产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远程诊断、在线运维、过程优化、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等服务,探索协作和价值创造模式,形成新的研发、制造和组织方式。
一是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和协同制造模式的创新。
一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全区城乡普及,不断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到2018年新增1.5T出省带宽,满足中卫西部云基地、“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项目运营需求。
三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我区31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和1家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推动两化融合的方法,争取到2018年实现全区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贯标工作,打造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的信息安全测评工作。
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宽新产品、新业态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环境。适应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融合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新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网络。
加大自治区信息化专项资金对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设备智能化改造、“双创”平台建设运营和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和制造业“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鼓励政府采购云计算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
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
税务、财政等部门要结合“营改增”工作,全面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新业务。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选择一批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支持开展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双创”平台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强化融合发展用地用房等服务
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实行5年过渡期内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的政策。出台支持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工业厂房、企业库房和物流设施等资源,并对办公用房、水电、网络等费用给予补助,为致力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吸引具备创新能力的跨界人才,营造有利于融合发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加强融合发展职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在大中型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壮大互联网应用人才队伍。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大力宣传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通过媒体、网上展示、现场会和交流会等形式扩大推广范围和深度。